“十三五”的能源經濟
現實是我國經濟已經進入了新常態的發展階段,在此背景下,我國能源市場在能源消費、能源投資等方面表現出了一系列新的特征。在“十三五”的開局年,探討能源經濟何去何從,或許能夠給投資方與消費方帶來一些現實意義。
在經濟新常態的背景下,我國政府推出了一系列宏觀政策,旨在改變中國傳統的粗放式、高能耗的經濟發展方式,實現產業結構低碳化轉型和中國經濟的“再平衡”,這方面的政策將對能源市場產生重要影響。國際能源署發布的《世界能源展望2015》也指出,能效提升、經濟結構向服務業轉型意味著中國單位GDP產出所需要的能源消耗不斷降低。
由于增速放緩,能源需求結構便會加速轉型。從總體結構上看,非化石能源占比明顯提升,未來將打破對化石能源絕對依賴的局面,新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的比重也將上升;從化石能源結構上看,從煤炭“一家獨大”向著煤、氣、油結構逐漸合理的方向演進。
據由于我國各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,一些區域、板塊的能源和經濟發展表現出高度同質化的特點。京津冀地區重化工業發展較快,能源消費結構以煤炭為主,相關大氣污染較嚴重。在經濟結構調整轉型過程中,西部地區承接了東部發達省份轉移的高污染、高耗能企業和行業,在能源消費上體現出了“追趕”的現象。而就目前情況看來,地區正在為改觀現狀作出努力,例如河北省將大力發展以大數據為主的新能源、新材料、節能環保、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,努力降低能源消費。
制定能源和環境規劃應該注重不同區域、不同產業間相關政策的協調。我國東中西三大區域的能源消費量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各不相同,因此各個區域或者省市都應該因地制宜,結合自身的特點制定能源政策。西部地區要根據實際情況,合理消費能源,不能再走東部和中部以高能耗為代價的老路。
另一方面,還要大力降低能耗強度,做到技術支撐和淘汰落后產能并舉。能耗強度的降低依賴于一定的技術支撐,采用實用的能效改進技術。目前我國在這方面做得仍然不夠,各部門缺乏頂層設計和環保技術基金,特別是有些技術融資后,效益見效比較慢。堅持綠色低碳、可持續發展,不但要解決化石能源清潔利用,也要解決今后能源結構的低碳化問題,有利促進能源結構轉型,推動非化石能源利用。